對鬥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。一種認為由井幹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;一種認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變化而成;一種認為由擎簷柱演化為托挑梁的斜撐,再演化成鬥拱。鬥栱在中國木構架建築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,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製演變的重要標誌,也是鑒別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。鬥拱的演變大體可分三個階段。首階段為西周至南北朝。西周銅器拱令簋上已有大鬥的形象,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鬥和45°斜置拱的形象。漢代的石闕、明器、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鬥拱的形象。從漢高頤闕和四川牧馬山、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上可以看出,柱頂有鬥拱承托檁、梁或樓層地麵枋,挑梁外端的鬥拱承托簷檁,各個鬥拱間互不相連。